院长信箱:kyy@scu.edu.cn     028-85468399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工作动态>>正文

内容页

冯小明:实事求是做科研 以身作则育人才

来源:科研院综合办 新日期:2018-09-26 点击量:

9月8日,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我校冯小明院士以其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的杰出成果,与马大为、周其林两位科学家分获物质科学奖。这也是未来科学大奖首次将“物质科学奖”颁给化学领域的科学家。

http://www.scu.edu.cn/__local/0/CF/A8/514D7A6CDE89BB920C413D211DC_A1B8D1CD_B173.jpg

据介绍,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因其评选是参照诺贝尔奖、菲尔茨奖、图灵奖的模式,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外著名高校的学术权威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奖项的独立性,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获奖人不需要申报任何材料,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这个奖项的候选人。

提到冯小明教授,学界首先想到的是他及其团队以手性双氮氧-Sc(OTf)3配合物催化剂实现的首例催化不对称Roskamp反应。2011年,Elsevier公司在第三版《Organic Syntheses Based on Name Reactions》中收录了这一反应,并将之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所做的工作被冠以中国人名的有机化学反应。

由冯小明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历经近20年的努力,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研究组开发的配体从结构上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作为一种少有的“全能型”不对称催化剂,可以单独使用作为不对称有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配体与金属结合生成金属配合物催化剂,能够运用到四十多类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不对称新反应。这不仅为一些重要手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也为深入认识手性诱导和传递规律提供了研究基础。自然新闻刊物《自然—中国》评价这一研究工作是“令人鼓舞的手性”。基于这一研究成果,入选了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坐得冷板凳,潜心磨一剑

心怀感恩”是第一感悟

http://www.scu.edu.cn/__local/9/6D/8E/EB6C03DB415FDE67275761BF2DD_04BAD0D5_3C8FE.jpg

相比巨大的荣誉,冯小明教授及其团队的科研起步却显得颇为坎坷。

自1999年开始手性双氮氧类不对称催化剂的研究,直到2007年成果初显,冯小明教授老老实实地坐了8年的冷板凳。他坦言道:“这8年其实很困难。因为当时大量的同龄人都有高水平的成果出来了,我还在这里面不停地痛苦地探索。”

但在冯小明教授看来,这种痛苦又是必然的。“这个是没办法的,做科研不可能没有困难。做研究是把未知变成已知,中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大量的东西都是失败的。像大浪淘沙一样,大部分都留不下来。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坚持还是放弃的选择。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成功,可能再坚持一下就做成了,也有可能永远不成功。”

作为课题组带头人,冯小明教授承受的压力是多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心理压力,也要随时掌握、评估合作伙伴特别是学生面临的压力。

“虽然突破很难,但是一旦有了这个突破,就会打开新的一扇大门,引发一系列的后续进展。”回忆起起步时的艰难,冯小明教授饱含感激之情。“我非常幸运,从很多前辈和朋友那里得到了非常有力的理解和支持,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会给我鼓励,通过聊天、讨论这样的方式帮我纾解压力,还会尽己所能帮我出主意、想办法。在他们的帮助下,还有前前后后上百位参与研究的学生的努力下,我们课题组才能取得这样的进展。”

不说漂亮话、不做样子活

实事求是”是第一准则

“实事求是”,是冯小明教授在接受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坚持的人生准则。

“我们化学学科是实验科学,研究成果就是要拿来做产品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中间实事求是就极其重要,不光是科研,还有做人。你成果不实事求是、经不起考验,不能重现,怎么能用?你这个人不实事求是、经不起考验,怎么能行?”

“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冯小明教授的学生表示,在开组会和日常交流时,冯老师经常强调科研成果是否经得起检验,是否可重复。“比如我们课题组就有一个硬要求,凡是有东西出来,肯定要请另外的同学或者老师重复做,只有重现了,这个数据才能作数。”

冯小明教授表示,课题组能够发展到今天,文化建设功不可没。在第一理科楼南三楼办公室走廊的墙上,张贴着冯小明教授对课题组的要求:智慧,勤奋,诚信,自信,抓住机遇,走向成功;坚定信念,敢于创新,实事求是,强化责任。这是自1996年建组以来,传承了22年的文化和要求。32个字,不仅告诫学生,更是要求自己。

其中,冯小明教授又非常强调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的要求。“理想信念不是什么空话,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定位。可以说一个人取得了什么成绩,对家庭有什么付出,对父母有什么回报,对国家有什么贡献等等,都是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同时,在个人的事业成长之外,也一定要记住我们每个人都负担了公益的责任。不能等别人做好了你去享受,只有人人把自己的责任尽到,这个集体就会运转得好,反过来也能促进个人的成长。现在人抱怨很多,觉得社会上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是没有想到如果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比如我们14亿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那国家自然就强大了。”

身正为范、薪火相传

教书育人”是第一天职

时值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之际,冯小明教授也谈了自己对教师这一神圣身份的认识。“站在讲台上,教师就是第一身份,教书育人就是第一天职。”

冯小明教授表示,既然要教书育人,那么教师首先就要起到标杆作用。“身边年轻学生很多,他们都看着老师的。往往一个团队里,老师什么样子,学生毕业以后也是什么样子,就像孩子看着大人一样,有样学样。所以教师身上的严谨、求实的作风非常重要。”

此外,他也十分强调教师在能力启发和知识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做不好科研、教不好书,都不是好老师,一个优秀的大学老师,就是要既能教书,又能做研究。对于大学生来讲,一二年级还是接受知识,三四年级就要学会创造知识,研究生就是进行创造知识的研究了。这中间,教师就特别重要,既要教会学生接受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创造知识。”

上得书架、进得货架

基础理论研究”是第一事业

“化学永远是一门中心的、充满活力的实用性学科!”谈到科研,一直沉稳严肃的冯小明教授一下来了热情。“物质的产生离不开化学,可以说人类存在一天,化学就存在一天,但还有非常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我们做的工作不但要关注‘化学的今天’,就是把自然界现有的东西研究透彻;同时我们更要去思考‘化学的明天’,要在老的自然界旁边又建立起一个新的自然界。因此就我个人来讲,可能这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情了。”

2016年,Science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并明确提出这些问题是人类在今后1/4个世纪的时间里将致力于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有两个就和化学息息相关,分别是‘是否存在合理化学合成的极限’以及‘自然界中手性原则的起源是什么’。这都是需要我们花很长时间,甚至是几代人的时间去研究的。”

当前,冯小明教授依然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有用性,是我评判研究价值的四条标准。基础理论研究也是一样。虽然理论成果并不能直接投入使用,还要经过工业化研究才能实现产业化。但是理论研究为工业化研究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所谓有用性,就是我们研究成果既要进教材、上书架,也要投入实际、进货架。”冯小明教授团队的研究正是实现了他这一标准,除了一些基础研究成果投入产业化研究、发展的手性试剂在业界的大公司作为商品销售之外,发展的催化剂也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应用在他们的研究中,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北京大学等。

谈到下一步的科研计划,冯小明教授表示将会继续深化在不对称合成领域的研究,向“100%的转化率和零废物排出”的目标不断靠近。“虽然说现在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但这里面还有很多科学问题,尤其是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去总结,通过实验科学和理论研究,形成理论并反过来指导研究领域的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应用性的成果,比如通过生物活性筛选,希望在所合成的化合物里面产生几个有用的活性分子,这样才有可能更好的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