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5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建设,1990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向国内外开放,1992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2005年4月8日经国家科技部审核批准由“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名为“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早的内陆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工程类实验室。
四川大学的水利学科源自1944年建立的四川大学理工学院土木水利系。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早在1952年即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1981年获首批博士点,1988年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水力学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获准首批****设岗学科。2000年,水利工程学科获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以实验室为核心,获教育部批准建设“985工程”科技创新I类平台。实验室现拥有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岩土工程和固体力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水利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生态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面向山区河流开发和保护,长期结合西南山区河流的特点开展研究,在工程水力学、山区河流泥沙、高坝大库水环境、岩石力学等领域学科特色鲜明。
实验室以山区河流开发(尤其是高坝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和保护(尤其是山区河流开发所引起的河流健康和水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开放平台建设为主要任务;以我国西南山区河流和世界级高坝工程中的水力学(包括工程水力学、山区河流动力学和环境水力学)和岩石力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特色;以建设工程水力学和山区河流开发保护领域国际一流的学术平台,促进我国在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支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山区河流灾害防治为总体目标。通过高层次队伍建设和现代化公共平台建设,在工程水力学、山区河流动力学、高坝大库水环境、大坝与库岸安全以及梯级电站智能调度等领域达到和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实验室拥有五个研究方向,包括:高速水力学与高坝工程;河流动力学与山区河流工程;环境水利学与山区河流保护;大坝与库岸安全;水信息学与水利新技术。五个研究方向紧密围绕以高坝工程为重点的山区河流开发及其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构成一个相互交叉的有机整体。
实验室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课题,“863计划”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家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了丰富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在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通过提升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和高水平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重要创新成果,从而有力地支撑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和西部大开发。
实验室长期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队伍建设方针,历经二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渐凝聚了一支具有“求是、创新、协作”精神,年龄梯次和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在承担重要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研究生和实验室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3人;国家“**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奖励计划****4人、讲座教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青年**计划”入选者2人;青年****2人;实验室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 2个。